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,数控机床的运转声此起彼伏,学生们正专注地调试设备、测量零件。这些看似平常的教学场景,背后却是一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、精准服务企业技术升级的育人之路。
近年来,该院《机械制造技术》课程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,以教学改革为抓手,以产教融合为路径,实现了从“教得好”到“用得上”的转变,成为高职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的生动实践。
课程围着产业转,内容跟着需求走。
“我们不再只是闭门造车。”课程负责人杨莹坦言。为了精准把握企业需求,教学团队定期走进本地机械加工车间、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和高端装备制造厂房,与企业技术骨干面对面交流,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。
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,成为课程内容更新的“指挥棒”。课程团队动态调整教学模块,及时引入新材料、新工艺的教学内容,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无缝对接,甚至适度超前。
把车间搬进校园,让学生走进企业。
在学院机械制造实训中心,从传统车铣刨磨到五轴联动加工中心,从三坐标测量机到数字化设计平台,一应俱全。“这里就是一个小型工厂。”正在操作数控机床的学生说,“老师会带着我们完成真实零件的加工全过程。”
与此同时,学院与多家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基地,推行现代学徒制。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传授实战经验,学生走进车间参与真实生产,“工学交替”让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深度融合。不少毕业生反馈:“这种培养模式让我们快速适应岗位,有的同学实习期间就能独立操作关键设备。”
从课堂走向社会,技术服务显担当。
课程的社会价值在不断延伸。教师团队不仅培养学生,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业一线。
在贵州航天天马公司,课程团队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帮助员工提升技能水平;在贵州贵福春茶业有限公司,黄泽界、杨莹等教师带领团队研发的茶叶揉捻机、杀青机,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,合作成果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效益。
不仅如此,学院还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先进实训设备,参与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成为区域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“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产业沃土。”机电与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陈勇表示,“未来我们将继续紧跟技术前沿,把课程建设成为企业信赖的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创新伙伴,为制造业的高端化、智能化发展贡献更多职教力量。”
在这片深耕产教融合的试验田里,遵义职院正用实践诠释着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与担当,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。
摘自:天眼新闻